唐华俊出生于四川省阆中市的一个贫困山村,当地耕地少。“当时家里孩子多、收入少,吃饭穿衣都是大问题;10岁前几乎都是光着脚,榆树皮和米糠混合成饼是我们的家常便饭。”唐华俊说。
刚起步时,唐华俊和同事们陷入了国内农业遥感信息源稀缺的困境。那时,农业领域没有卫星数据接收站,遥感数据难以获取。“必须为农业生产装上‘天眼'!”唐华俊多方努力,牵头建立了农业领域国内首套气象卫星接收系统。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国家统计局
有人问唐华俊,当时国内条件比较差,有没有后悔?“从来没有!相反,我很欣慰自己回来了。回到培养自己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以致用,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唐华俊回答。
辛勤的汗水换来沉甸甸的收获。从影响水稻茎秆机械强度,到分蘖角度,再到稻穗大小,一个个影响水稻性状的关键基因被李家洋找到,一系列成果奠定了我国水稻功能研究的重要基础。
位于龙凤村的“科技小院”是中国农业大学在贵州成立的第一个“科技小院”。目前,31个省份已建起480个“科技小院”,示范面积1142万亩,培训农民28万多人次。
安徽省肥西县是李家洋的家乡,稻香和农活伴随着他成长。“小时候,村里的水稻长到半人高的时候,很容易倒伏。后来,老乡们换了新品种,稻株变矮了,倒伏少了,产量增加了。”科技的力量,让李家洋印象深刻,“当时,我就立志成为一名农业科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创建绿色增产增效技术体系——
本报记者 王 浩
当好土地体检员为智慧农业赋能
青纱帐里,玉米行行挺拔;汪汪水田,晚稻株株青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948亿斤,比上年增加28.7亿斤,增长1.0%。这离不开广大农业科学家的持续努力。长期以来,广大农业科学家围绕农业农村发展,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进亿万农民家,为实现农业稳产增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动乡村振兴作出重要贡献。本版推出特别策划,为您讲述三位农业科学家的故事。
如今,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科技给农业现代化插上了翅膀,必须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唐华俊敏锐捕捉到了新课题:“数据成了新农资,科技成了新农具,智慧农业前景大好。”
一心推动农业科技走进田间地头
从矮秆水稻品种选育推广到杂交水稻技术突破,我国水稻产量不断提高。如今,告别了“吃不饱”的旧烦恼,又遇上了“吃得好”的新需求,李家洋继续向水稻育种的新高峰攀登……
李家洋先后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0多篇,带领研究团队在稻米品质形成机理、水稻分子育种领域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先后4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经过努力,一大批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唐华俊说,山东冬小麦监测结果用于指导该省冬小麦种植补贴,广西监测结果应用于指导灾损补偿发放……遥感监测系统广泛应用于31个省份。2012年,“主要农作物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业务化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让稻香飘满广袤田野,是水稻育种家的梦想。为了培育出高产优质品种,李家洋一直在努力!
本报记者 常 钦
——编 者
2009年,张福锁和中国农业大学的同事们在河北曲周县创建了第一个“科技小院”。2009年至今,张福锁带领团队师生每年200多天扎根农村,在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科技人员与农民一起搞创新,直接把科技成果送到田间地头,为作物高产高效和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
1977年,李家洋成为恢复高考后首批大学生中的一员,来到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林学系,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后来到美国留学,他一直聚焦分子遗传学研究,以拟南芥为研究对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回国后,唐华俊一直从事农业土地资源遥感研究,围绕土地适应性评价、耕地承载力评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等开展科研工作。“咱就是土地体检员,时刻关注着土地健康。”唐华俊介绍,遥感技术除了监测土地资源的数量、空间分布及其变化态势,还要监测土地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状况。
基因就是一个个关键的积木块。李家洋团队从微观世界中,寻找决定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基因。“我们发现了与水稻的分蘖角度、秸秆粗细等重要性状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将其导入水稻主栽品种中,就能重塑水稻株型性状,培育出株高适中、穗大粒多的新品种。”李家洋说。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zgnydxxbzz.cn/zonghexinwen/2022/0830/1501.html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投稿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版面费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