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之路并不平坦。数据不理想,结果不满意,时常有之。等到好不容易有了结论,却发现同行已抢先一步发表。看着同行精心撰写的论文,大家伙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咬牙坚持,从头再来,努力走得更快些。”一次次挫折反而激发了李家洋的斗志……
在浙江富阳的稻田里,卷着裤腿弯着腰,查看禾苗长势,汗水浸透衬衫;在海南南繁基地,顶着烈日炙烤,悉心观察水稻穗数……从试验田到实验室,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见图①,中,中国科学院供图)几十年如一日,躬耕田野,只为育出一粒粒好种子。一项项科研成果,落入田间,生根发芽,造福农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主持建立全国首个农作物遥感监测系统——
本报记者 李晓晴
1982年,他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从承担课题的子任务到独立完成方案设计、任务实施、成果总结等,唐华俊很快成为业务骨干。
1985年,张福锁走出国门到国外学习,师从世界闻名的植物营养学家。那里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条件虽然诱人,但张福锁却没有产生留在国外的想法。他说:“出国是想了解国外的发展情况,在国外多学东西,回来好报效祖国。”
科研过程中,李家洋寻找着最佳方案。“‘分子设计育种'较之于传统育种,更加高效精准。”李家洋娓娓道来,团队首创全新基因分型算法,构建出高密度水稻单倍体型图谱,率先提出并建立高效精准的分子设计育种体系,为解决水稻产量与品质互相制约的难题提供了有效策略。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几十年如一日培育高产优质水稻品种——
“我从小家庭贫困,缺衣少粮的日子历历在目。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家乡的乡亲们能吃上饱饭。”唐华俊回忆说。
对李家洋来说,每一次人生选择都源自内心深处的“三农”情结。
“求学路上,我也有机会转入其它领域,但我还是坚持做植物研究。”李家洋说,“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植物研究对我而言更有吸引力、更有价值。”
一个个新品种从实验室来到田野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化肥用量快速增加,依靠改土施肥等传统思路解决不了既要增产又要环保的问题,必须创新理论和技术。
“我相信,只要不断努力、埋头苦干,我们的科学研究就能如同一粒粒种子,破土发芽,拔节生长,终将孕育丰硕果实,为粮食安全和农民富裕作出贡献。”李家洋说。
一个个新品种从实验室来到田野,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力量。李家洋团队培育的“嘉优中科1号”连续多年万亩示范平均产量比普通品种增产20%以上,适合机械化或直播等栽培方式。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85年,唐华俊赴比利时根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我选择了农业土地资源专业。”唐华俊说,“在外求学,回到祖国服务‘三农'的心始终炽热。”
磨刀不误砍柴工。唐华俊组织国内10多家单位协同开展持续攻关,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突破多源遥感作物信息获取、农作物和农田环境参数遥感反演等关键技术,创建了国内首个适用于全国及区域尺度的国家级农作物遥感监测工程化运行系统。系统为农业主管部门和各地及时掌握农作物生产情况、调整产业结构提供重要支撑。
如何找到高产又优质的水稻?“育种就像是搭积木,找准积木块,才能更快更好地搭建出理想模型。”李家洋说。
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张福锁始终心系国家,心系农业,心系农民。
有了基因,关键要“搭建”。分子设计育种,是李家洋团队攀登的又一座高峰。“‘特青'水稻品种产量高,但综合品质差,可以当受体。‘93—11'的外观品质优异,可以当供体。我们对与产量、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等相关的28个目标基因优化组合,利用杂交、回交与分子标记定向选择等技术,将优质目标基因聚合到受体材料,实现优与优的组合。”李家洋说。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由此,张福锁提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建议,为我国中低产田产能提升、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去年4月,深谙耕地重要性的张福锁联合中国工程院多名院士建议尽快开展全国耕地质量普查。《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指出,决定自2022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这项工作将促进中长期土壤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依据。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zgnydxxbzz.cn/zonghexinwen/2022/0830/1501.html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投稿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版面费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